摆渡人
年初就一直在计划回国的事,五月表哥结婚,成了回国一个非常合适的理由,回国那天加上中转的时间,在机场整整发了两天呆,把王菲的《怀恋》听了一百多遍。 回去花了很多时间在乡下,去了爸爸妈妈小时候生活的地方,见了很多曾经习以为常的人和事。 中国人的血脉里总是喜欢跟河流产生联系,国家以河流为界,诗人,作曲家们也爱赞美河流,用“母亲河”这样的词眼颂扬河流如何世世代代哺育着人民。离我家最近的大河是“东荆河”,我对东荆河最深的记忆是一只手残疾的小学语文老师,初夏带补习班的同学去河边感受大自然,教我们写作文。不记得是为了节约车费还是为了锻炼我们,我们一群人大中午盯着大太阳骑自行车去,中午回到家,我就中暑,回家面容发紫,躺在地上,把外婆吓坏了。 其次便是,在我眼里平平无奇的这么一条河,成了几个镇几代人的记忆。 在一天晚饭后,爸爸一时兴起开车带我们去了那边。 就算是在乡下,没有多少车辆通过,大路也都全部翻新了,又宽又新的道路,配上红绿灯和监控头,十分气派。因为来往的车辆很少,所以一路非常顺畅,向前开,像是要开往大家都想要的红色美梦。路两边的房屋一如既往,还是延续了十几年前新农村建设的建筑风格。随处可见的垃圾堆,破败的小房子,无人问津的独居老人,和气派的沥青路结合在一起,像是出自于法国某个超现实主义画家的画。 对于父母爷爷奶奶那一代的人来说,哪个地方修了新的路,是他们最爱讲的。 在乡下,想把哪条泥路修成水泥路,是需要村长有很强的说服力,号召村里家家户户一起集资,男丁多的家庭需要出力,去找信得过的修路队,筹划个一年半载。 尽管大多数,最后,都以水泥路豆腐渣工程结尾。 沥青路是只有政府才会有钱修建的,哪里多了条沥青路,必然象征着附近会是政府着力发展的地方。 小时候,爸爸开车带我在爷爷奶奶的乡间穿梭,最爱跟我讲的就是,哪条道的路现在修的有多好。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,这样的话题显然激不起我的任何兴趣,那时的我也并不能理解,修条路而已,到底有什么好值得去炫耀。但他孜孜不倦讲了十几年,也奠定了我对道路修建的印象。路越宽,能让两辆车并肩穿过的乡下,建设一定都不会太差,如果有沥青路,那更是政府重视的象征。 但后来,我来了欧洲,去了一些国家,却并没有发现很多沥青路。 当地政府引以为豪的大路也成了很多人口中嘲笑的”基建大国“的象征 二十年过去了,现在我再次回到家乡,感叹这些路和设备修得有多气派,变化有多大,爸爸...